张献立了大功。
  他调任兖州通华县两年,就清除了盘亘通华县近十年的最大最难攻的山贼窝青龙寨,做到了前几任县令都没做到的事。
  这事被新帝知道后,封圣旨,将他调任回京。
  这日,在侍者恭敬的目光中,张献从皇宫中走出来,这个时候,他在御书房伴驾个时辰了,与新帝相谈甚欢。
  他看了眼天色,登上自家的马车,吩咐车把式,“先回家。”
  此时张献心中已经认定了,吕德胜父子二人就是他命中的贵人。
  他发现,自打在兖州的通华县遇到吕明志之后,借着他的牵线,和吕德胜吕大人联系上之后,他的仕途就顺利得不可思议。
  张献回家后,让车把式候着,自己进去换了身便服就出来了,登车后,只说了句,“去吕府。”
  这时,夜幕低垂,已是华灯初上。
  此时的吕家,吕致远正脸无奈地站在那里,被自家老爹训。
  他近来直在处理吕家的田地铺子庄子,很多资产都处理得差不多了,就差那个温泉庄子。
  这个温泉庄子,当初家里花了不少钱下去修整过的,这价钱就不好定。
  他定价贵了的时候,被骂。
  他老子冲他吼,“你定那么高的价格,谁会买?别人又不是傻子。别到最后都卖不出去,耽误老子上路!呸呸,说错了,不是上路,是启程!”
  吕致远心中嘀咕,儿子知道你心都飞平州去了,人也恨不得插上翅膀飞过去。
  然后,他索性就定了个低价,然后,又被骂,“你个败家子,让你处理点产业,你卖那么便宜?老子攒点家底容易吗?”
  吕致远:太难了,他太难了。
  他爹最后冲他摆摆手,“行了,赶紧去换身衣服,会有贵客登门,你随我起招待。”
  “爹,这个时候,谁登门啊?”吕致远小声地问了句。
  吕德胜瞥了他眼,“张献张大人登门拜访你爹我,有意见?”
  “没有,不敢。”吕致远摇头。
  张献他知道,是个小地方的县令,但他回长安后,不过短短的时间,就已经在朝堂上站稳了脚跟。
  吕致远疑惑,他爹何时与张大人这位朝廷新秀关系那么好的?
  似乎看出他的疑惑,吕德胜解释了下,“这段时间,有些书信来往。”说完这句,他打量了眼大儿子,“还不赶紧去换衣服?”
  吕致远闻言,麻溜地跑回院子换衣服去了。
  吕德胜带着吕致远亲自到大门迎接张献。
  张献见吕德胜亲迎,连忙下马车,连连说吕大人太客气了。
  双方见面,吕德胜领着对方往里面走,寒暄时,张献连夸了吕致远几句。
  吕德胜听着,下意识就想反驳,但他及时地想起小闺女的话,将到了嘴边的话给咽了回去。
  小闺女说过,让他别老是否定老大,不能总骂他,教育他要张弛有度,做得不好的想骂就骂,但做得好的地方定要夸。
  如果大儿子直得不到来自父亲的肯定,得到的都是批评和否定,长此以往,将来他就会被外人的几句好话给骗走。
  吕德胜只好顺着张献的话,夸了大儿子两句。
  张献连连点头,“令郎这样貌,看着人品敦厚,忠厚老实。”
  吕德胜:你这话不是骂他不懂变通?算了,他附和了句,“这倒是,他为人厚道,对家人还不错,”
  听到父亲在外人面前对他的夸奖,吕致远真的有点感动。
  客气地夸过吕致远之后,张献忍不住对吕明志夸了又夸。
  位于两人身后的吕致远惊讶,他弟竟然入了张献这位大人的眼?只是这词怎么越听越像是夸奖他二妹的?
  吕德胜听得眉开眼笑,他知道张献误会了,这些溢美之词都是夸小闺女的。
  这才对嘛,不看大儿子,只看两个小的,他还是可以很骄傲的。
  每次看到大儿子办的蠢事,他都忍不住怀疑,这些人情世故,难道不是生来就应该会的吗?看他闺女,前面愚钝,后面不也开窍了吗?聪不聪明,这是骨子里自带的。
  “我那小儿子(小闺女)确实非常不错。”吕德胜骄傲。
  “吕大人,你两儿子是真生得好,大儿子为人厚道,小儿子小小年纪就心思通透圆滑世故,兄弟二人组成外圆内方,齐心协力,诸事抵定。”
  吕德胜想想,如果能这样,确实还不错。他就是将大儿子往这方面教的。
  到了正厅,下人们上完茶下去。
  张献便站起身,向吕德胜行了个大礼,“献多谢吕大人的提点教导之恩。”○.
  月前,他赌了把,决定配合吕明志的计划,试试能否将青龙寨拔除时,是完全没想到他竟然做到了。
  后来,他就有点挠头了。
  他当然知道,那时新帝刚登基,正是用人之际,他若能借此机会回到朝廷中枢,必然比在通华县继续耽搁两年再回长安,更容易博出前程来。
  但怎么回去,借助什么途径,是个问题。他出身寒门,再加上外放十二年,朝中并没有别的助力,想请人帮他在皇上跟前美言两句都没办法。
  这些疑惑、问题,他都写在了信中。但是吧,他虽然借着吕明志之手给吕大人去了信,但他心里仍旧没底。
  后来,吕大人给他回信了,很赞成他那种将政绩立即变现的想法。说他如果继续经营通华县,两年后,再凭借治理当地民生之功回长安时,黄花菜都凉了。
  但是怎么回到朝廷中枢,需要他自己努力。
  张献看到这话时,心里有点凉,但还是耐着性子将信看完。
  后来吕大人在信中解释了,如果他出手帮他的话,效果未必好。
  紧接着,吕大人指点他,让他借着铲除清龙寨事给自己搞把万民伞。
  吕大人似乎怕他因为心虚,过不了自己心里那关。还在信中劝他,自己立的功劳,自己不去争取,不邀功,那是傻。
  他当时看完信,和心腹商量后,咬牙,就照做了。
  没多久,他就被通华县老百姓赠万民伞。
  然后,他将这把万民伞送回长安,面呈新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