仙逆TXT > 玄幻小说 > 帮助崇祯力挽狂澜的穿越小说 > 第721章 天才影帝,你没上下其手吧?

云逍一行来到城中。
  城内虽然不曾受灾,却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灾情的影响。
  沿途可以看到进城逃难的百姓,一个个衣衫褴褛,神情凄惶。
  官府倒是没有置之不理,在灾民聚集的地方,专门设置有粥棚,为灾民施粥。
  所见所闻,让李标赞不绝口:“想不到,咱大明竟然还有如此好官。”
  毕自严苦笑,敢情咱们都不是什么好官了。
  云逍也点了点头。
  不管马士英是作秀也好,还是真心为了百姓,受惠的都是灾民。
  “去粮店看看!”
  云逍关心的不只是灾民。
  一个地方受灾,往往会引起粮价暴涨,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矛盾。
  接连逛了好几家粮店,发现多数粮店关门歇业。
  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开门的,店门前排起长长的队伍。
  云逍上前询问了一下。
  一斤米5文钱,比平时略高。
  李标不由得啧啧称奇,向买粮的百姓询问是怎么回事。
  “咱严州府这不是有马青天吗?”
  “官府严令粮食不得涨价,前几天有城里有五家粮店,每斤涨了五六文钱,直接被抓起来枷号,哪个还敢抬价?”
  “这要是往年遭灾,五十文一斤都卖过,还非买不可!”
  ……
  百姓们对马士英都是赞不绝口。
  李标等人连连点头,不错,这个马士英真心是不错。
  云逍却是眉头紧锁。
  李标见状,不解地问道:“马士英此举,莫非有什么不妥?”
  云逍正要答话。
  粮店的伙计从里面出来,朝着外面排队的百姓大声叫道:“店里没粮了,各位请回吧!”
  百姓顿时大哗,冲上去将店门口围的水泄不通。
  “走吧,去衙门看看!”
  云逍叹了一声,决定结束暗访,前去知府衙门见马士英。
  谁知到了衙门却被告知,知府大人带人去修河堤了。
  “这个马士英,花样倒是不少。”
  云逍摇头一笑,直奔城外的河堤而去。
  ……
  新安江(流入杭州境内叫钱塘江)决堤之处,洪水已经退去,官府正组织百姓修缮河堤,疏浚河道。
  这次组织的百姓有上万之众,热火朝天的场面极为壮观。
  马士英坐在一块石头上,一边揉着酸痛的肩膀,一边感慨不已。
  官难当,戏难演啊!
  这次严州受灾,对于马士英而言是一次天赐良机。
  不是因为可以借机捞银子。
  而是拍……展示才能的机会到了!
  早就听说,云真人同几位内阁大臣,自徽州绕道到了衢州。
  因此马士英使出浑身解数,带领严州官吏投入救灾、赈灾当中。
  甚至不惜亲自动手劳作,跟百姓们一起干活,抬石头、挑泥土,样样都干。
  如此卖力,把马士英自己都给惊住了。
  当官的率先垂范,官吏和百姓们自然是干劲十足。
  这样的场面,大明历史上极为罕见。
  可让马士英失望的是,到现在也不见云真人来严州。
  马士英很是郁闷。
  不来你提前说一声啊!
  这不白演了吗?
  不过也不是没有收获。
  最起码这官声是有了。
  并且马士英还惊讶地发现,这些天虽然身子累,可心里面却是说不出的舒坦。
  难道这就是当好官的感觉?
  马士英正胡思乱想时。
  一名官吏匆匆赶来,由于走得太过惶急,地上又泥泞不堪,接连摔了几跤。
  “来了,来了!”
  马士英没好气地说道:“鬼来了吧,把你急成这个样子?”
  “云真人来了,就在那边!”
  轰!
  马士英感到一股热血直冲脑际。
  来了,他来了!
  泼天的富贵来了!
  马士英赶忙整理官袍。
  可想了想,又将官袍弄乱。
  然后在地上抓了一把泥浆,在身上涂抹了一番。
  马士英依然觉得还不够。
  想了想,用石块在手上划了一个大口子,瞬时鲜血淋漓。
  边上的官吏看得目瞪口呆。
  长见识了,也难怪人家能当知府。
  马士英将伤口草草包扎了一下,这才跌跌撞撞地朝那边赶去。
  来到一个积水形成的水塘。
  就见十来个人站在水塘旁边,一名身穿道袍的年轻人,正蹲在那里清理靴子上的泥浆。
  马士英浑身高度紧张,匆忙上前,“严州知府马士英,拜见督宪大人!”
  就要下跪时,被云逍挥手阻止。
  云逍清理完靴子,这才站起身来,“你就是马士英?严州赈灾,搞得不错!”
  马士英感到浑身的骨头都轻了几分,整个人都快要飘了起来。
  不容易啊!
  辛苦表演了这么久,总算是得到了云真人的褒奖。
  马士英本来早就打好了腹稿。
  可看到云逍那清澈却似乎能够穿透人心的目光,千言万语,最终化成了一句话:“都是下官的本分。”
  “说说这次严州是怎么救灾、赈灾的吧!”
  云逍看了看马士英身上沾满泥浆的官袍,以及还在不断渗血的手,嘴角勾起一抹笑容。
  这演技,杠杠的!
  直接甩那些头上抹发蜡、抽着雪茄打小日子的娘炮十几条街。
  马士英见表现的机会来了,打起精神汇报工作。
  跟云逍想象的有些不一样。
  如今的救灾,可不是影视剧里演的那样。
  华.夏从古至今多灾多难。
  然而多难兴邦,从大禹治水开始到现在,积累了丰富的救灾经验,制定了十分严密的程序、制度。
  后世的救灾、赈灾体制,基本上是沿袭古人。
  也就是更加科学、及时,但整体框架却是没变。
  此时的救灾,有报灾、勘灾、审户和发赈四个步骤。
  首先是报灾。
  在灾荒发生以后,地方官通过逐级上报的方式,将地方的灾情奏报朝廷。
  若是延迟或是误报,轻则罢官,重则杀头。
  朝廷的赈灾钱粮发放到地方之后,就要进行审户。
  审户,就是了解各家各户不同的受灾程度,以及贫富差距,因人施赈。
  最后就是发赈。
  朝廷不光是施以赈济,维持民众温饱,还会帮助灾后重建。
  赈济资金不但用于直接救济灾民和迁徙灾民,还要投入到防灾工程赈济、伤稼赈济和赈籴当中。
  当然了,再好的制度,也要人去执行。
  徇私、隐匿、分赃等……大明官员贪腐的手段,可谓是层出不穷。
  一番操作下来,赈灾救济最后变成了官员的盛宴。
  “赈灾的银子,不会有人上下其手吧?”
  云逍看向马士英,眼眸中透着冷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