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这会儿大家情况不了解,便没再理会李月红。
李月红得个
没脸哼了一声,没再开口了。
关于榆树村名字的由来,在钱玉书同志的科普下也都知道了:因村西有棵大榆树,故名榆树村。
很随性,也很贴切。
正值傍晚下工的时候,村里路上人也多了。
驴车到了村中央,于会计喊了一声,“知青来了。”
已经到了76年,知青下乡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。
下了工的社员除了几个爱凑热闹的,大家宁愿赶紧回家休息去。
不过有人发现了不同,“呀,今年来的女知青有点多啊,足足有四个呢。有一个看着似乎身体不太好啊,病歪歪的。”
众人忙往后头看去。
榆树村的大队长钱会来拉着一张脸跟谁欠了他一百块似的,要多难看就有多难看了。显然是看见了四个女知青。
在他们村来说,女知青等同于不能干活,而且还事儿多,麻烦的代表,他们大队长最怕麻烦。
“行了,吆喝什么,干活不累?都回去休息去。”
说完钱会来便垂着头往大队部去了。
知青过来,必然先去大队部进行安排,还得分发粮食,这是每次来知青的时候必走的流程。
钱会来每年都怕的就是来知青,去年没来他还庆幸了一下,结果今年倒好,一下来了八个。
现在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,离着秋收还有接近俩月,再分出去八个人的口粮……
唉,都是来讨债的。
想想都肉疼,只盼着这些新来的知青能安分一点儿,不然真是遭不住了。
这时候牛车也到了近前跟着大队长往大队部去了,苏家人也听见过来了,“苏令仪,苏令仪,哪儿呢?”
苏令仪忙摆手道,“我在这儿呢。”
苏令仪之所以来这边下乡,就是为了投奔爷爷的老家人,喊她的则是她爷爷亲大哥家的儿媳妇,苏令仪得喊一声二婶。
苏二婶领着俩儿媳妇过来看见苏令仪上上下下将她打量一圈,最后感慨道,“没想到你都长这么大了,看着是受罪了,待会儿上家里去,这刚来怎么也得往家里吃顿饭去。”
“行,”苏令仪忙不迭的应了一声,结果就看到苏二婶婆媳三个的脸僵了一下,脸色有些讪讪。
苏二婶道,“你们先去收拾,收拾完了过来。我们先回去准备一下。”
说完还特意瞥了一眼苏令仪的行李,这才领着儿媳妇走人了。
苏令仪看见亲人乐呵呵的,心里盘算着晚上过去做客带点啥,完全没留意到苏二婶婆媳的脸色。
姜灵从车上下来,凑近她说,“你那二婶似乎不欢迎你。”
苏令仪后知后觉,“她们该不会害怕我住她们家蹭吃蹭喝吧?”
姜灵点头,“有可能。但她又似乎想知道你带了什么东西。”
“啊,这样吗?她看了吗?”苏令仪粗枝大叶的,还真没留意过这个问题,“你怎么发现的啊,这眼神也太好使了。”
姜灵哼了一声,“从小练的。”
苏令仪一怔,突然想到,姜灵家里是有后妈的,那么从小可能就要察言观色,她叹了口气拍拍她肩膀说,“别怕,以后我们照顾你。”
姜灵:“……”
不是,她现在除了营养不良已经没什么大问题了,为什么大家看她还跟看个快要死的人是的。
“那边那俩,别说话了,赶紧跟上。”钱会来看着这俩女知青忍不住皱起眉头,这是女知青也不要紧,要都像浓眉大眼特精神那个,也不是不行,这种一看就是能吃苦的。